- 如何用小程序实现类原生APP下一条无限刷体验
1.背景 如今信息流业务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争先抢占的一个大面包,为了提高用户的后续消费,产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在微视中,用户可以无限上拉出下一条视频;在知乎中,也可以无限上拉出下一条回答。这样的操作方式用户体验更好,后续消费也更多。最近几年的时间,微信小程序已经从一颗小小的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态,小程序也拥有了一个很大的流量入口。 2.demo体验 那如何才能在小程序中实现类原生APP效果的下一条无限刷体验?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下一条无限刷效果的实现原理,以及细节和体验优化,并将相关代码抽象成一个微信小程序代码片段,有需要的同学可查看demo源码。 线上效果请用微信扫码体验: [图片] 小程序demo体验请点击: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s/vIfPUomP7f9a 3.实现原理 出于性能和兼容性考虑,我们尽量采用小程序官方提供的原生组件来实现下一条无限刷效果。我们发现,可以将无限上拉下一篇的文章看作一个竖向滚动的轮播图,又由于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长度高于一屏幕高度,所以需要实现文章内部可滚动,以及文章之间可以上拉和下拉切换的功能。 在多次尝试后,我们最终采用了在[代码]<swiper>[代码]组件内部嵌套一个[代码]<scroll-view>[代码]组件的方式实现,利用[代码]<swiper>[代码]组件来实现文章之间上拉和下拉切换的功能,利用[代码]<scroll-view>[代码]来实现一篇文章内部可上下滚动的功能。 所以页面的dom结构如下所示: [代码]<swiper class='scroll-swiper' circular="{{false}}" vertical="{{true}}" bindchange="bindChange" skip-hidden-item-layout="{{true}}" duration="{{500}}" easing-function="easeInCubic" > <block wx:for="{{articleData}}"> <swiper-item> <scroll-view scroll-top="0" scroll-with-animation="{{false}}" scroll-y > content </scroll-view> </swiper-item> </block> </swiper> [代码] 4.性能优化 我们知道view部分是运行在webview上的,所以前端领域的大多数优化方式都有用。例如减少代码包体积,使用分包,渲染性能优化等。下面主要讲一下渲染性能优化。 4.1 dom优化 由于页面需要无限上拉刷新,所以要在[代码]<swiper>[代码]组件中不断的增加[代码]<swiper-item>[代码],这样必然会导致页面的dom节点成倍数的增加,最后非常卡顿。 为了优化页面的dom节点,我们利用[代码]<swiper>[代码]的[代码]current[代码]和[代码]<swiper-item>[代码]的[代码]index[代码]来做优化,控制是否渲染dom节点。首先,仅当[代码]index <= current + 1[代码]时渲染[代码]<swiper-item>[代码],也就是页面中最多预先加载出下一条,而不是将接口返回的所有后续数据都渲染出来;其次,对于用户已经消费过的之前的[代码]<swiper-item>[代码],不能直接销毁dom节点,否则会导致[代码]<swiper>[代码]的[代码]current[代码]值出现错乱,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是否渲染[代码]<swiper-item>[代码]内部的子节点,我们设置了仅当[代码]current <= index + 1 && index -1 <= current[代码]时才会渲染[代码]<swiper-item>[代码]中的内容,也就是仅渲染当先文章,及上一篇和下一篇的文章内容,其他文章的dom节点都被销毁了。 这样,无论用户上拉刷新了多少次,页面中最多只会渲染3篇文章的内容,避免了因为上拉次数太多导致的页面卡顿。 4.2 分页时setData的优化 setData工作原理 [图片] 小程序的视图层目前使用[代码]WebView[代码]作为渲染载体,而逻辑层是由独立的 [代码]JavascriptCore[代码] 作为运行环境。在架构上,[代码]WebView[代码] 和 [代码]JavascriptCore[代码] 都是独立的模块,并不具备数据直接共享的通道。当前,视图层和逻辑层的数据传输,实际上通过两边提供的 [代码]evaluateJavascript[代码] 所实现。即用户传输的数据,需要将其转换为字符串形式传递,同时把转换后的数据内容拼接成一份 [代码]JS[代码] 脚本,再通过执行 [代码]JS[代码] 脚本的形式传递到两边独立环境。 而 [代码]evaluateJavascript[代码] 的执行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数据到达视图层并不是实时的。 每次 [代码]setData[代码] 的调用都是一次进程间通信过程,通信开销与 setData 的数据量正相关。 [代码]setData[代码] 会引发视图层页面内容的更新,这一耗时操作一定时间中会阻塞用户交互。 [代码]setData[代码] 是小程序开发中使用最频繁的接口,也是最容易引发性能问题的接口。 避免不当使用setData [代码]data[代码] 应仅包括与页面渲染相关的数据,其他数据可绑定在this上。使用 [代码]data[代码] 在方法间共享数据,会增加 setData 传输的数据量,。 使用 [代码]setData[代码] 传输大量数据,通讯耗时与数据正相关,页面更新延迟可能造成页面更新开销增加。仅传输页面中发生变化的数据,使用 [代码]setData[代码] 的特殊 [代码]key[代码] 实现局部更新。 避免不必要的 [代码]setData[代码],避免短时间内频繁调用 [代码]setData[代码],对连续的setData调用进行合并。不然会导致操作卡顿,交互延迟,阻塞通信,页面渲染延迟。 避免在后台页面进行 [代码]setData[代码],这样会抢占前台页面的渲染资源。可将页面切入后台后的[代码]setData[代码]调用延迟到页面重新展示时执行。 优化示例 无限上拉刷新的数据会采用分页接口的形式,分多次请求回来。在使用分页接口拉取到下一刷的数据后,我们需要调用[代码]setData[代码]将数据写进[代码]data[代码]的[代码]articleData[代码]中,这个[代码]articleData[代码]是一个数组,里面存放着所有的文章数据,数据量十分庞大,如果直接[代码]setData[代码]会增加通讯耗时和页面更新开销,导致操作卡顿,交互延迟。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将[代码]articleData[代码]改进为一个二维数组,每一次[代码]setData[代码]通过分页的 [代码]cachedCount[代码]标识来实现局部更新,具体代码如下: [代码]this.setData({ [`articleData[${cachedCount}]`]: [...data], cachedCount: cachedCount + 1, }) [代码] [代码]articleData[代码]的结构如下: [图片] 4.3 体验优化 解决了操作卡顿,交互延迟等问题,我们还需要对动画和交互的体验进行优化,以达到类原生APP效果的体验。 在文章间上拉切换时,我们使用了[代码]<swiper>[代码]组件自带的动画效果,并通过设置[代码]duration[代码]和[代码]easing-function[代码]来优化滚动细节和动画。 当用户阅读文章到底部时,会提示下一篇文章的标题等信息,而在页面上拉时,由于下一篇文章的内容已经加载出来了,这样在滑动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重复的标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通过一个占满屏幕宽高的空白[代码]<view>[代码]来将下一篇文章的内容撑出屏幕,并在滚动结束时,通过[代码]hidden="{{index !== current && index !== current + 1}}"[代码]来隐藏这个空白[代码]<view>[代码],并对这个空白[代码]<view>[代码]的高度变化增加动画,来实现下一篇文章从屏幕底部滚动到屏幕顶部的效果: [代码].fake-scroll { height: 100%; width: 100%; transition: height 0.3s cubic-bezier(0.167,0.167,0.4,1); } [代码] [图片] 而当用户想要上拉查看之前阅读过的文章时,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下滑查看上一条”提示,所以也可以采用同上的方式,通过一个占满屏幕宽高的提示语[代码]<view>[代码]来将上一篇文章的内容撑出屏幕,并在滚动结束时,通过[代码]wx:if="{{index + 1 === current}}"[代码]来隐藏这个提示语[代码]<view>[代码],并对这个提示语[代码]<view>[代码]的透明度变化增加动画,来实现下拉时提示“下滑查看上一条”的效果: [代码].fake-previous { height: 100%; width: 100%; opacity: 0; transition: opacity 1s ease-in; } .fake-previous.show-fake-previous { opacity: 1; } [代码] 至此,这个类原生APP效果的下一条无限刷体验的需求的所有要点和细节都已实现。 记录在此,欢迎交流和讨论。 小程序demo体验请点击:https://developers.weixin.qq.com/s/vIfPUomP7f9a
2019-06-25 - 如何在小程序中快速实现环形进度条
在小程序开发过程中经常涉及到一些图表类需求,其中环形进度条比较属于比较常见的需求 [图片] [中间的文字部分需要自己实现,因为每个项目不同,本工具只实现进度条] 上图中,一方面我们我们需要实现动态计算弧度的进度条,还需要在进度条上加上渐变效果,如果每次都需要自己手写,那需要很多重复劳动,所以决定为为小程序生态圈贡献一份小小的力量,下面来介绍一下整个工具的实现思路,喜欢的给个star咯 https://github.com/lucaszhu2zgf/mp-progress 环形进度条由灰色底圈+渐变不确定圆弧+双色纽扣组成,首先先把页面结构写好: .canvas{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400rpx; height: 400rpx; } 因为进度条需要盖在文字上面,所以采用了绝对定位。接下来先把灰色底圈给画上: const context = wx.createContext(); // 打底灰色曲线 context.beginPath(); context.arc(this.convert_length(200), this.convert_length(200), r, 0, 2*Math.PI); context.setLineWidth(12); context.setStrokeStyle('#f0f0f0'); context.stroke(); wx.drawCanvas({ canvasId: 'progress', actions: context.getActions() }); 效果如下: [图片] 接下来就要画绿色的进度条,渐变暂时先不考虑 // 圆弧角度 const deg = ((remain/total).toFixed(2))*2*Math.PI; // 画渐变曲线 context.beginPath(); // 由于外层大小是400,所以圆弧圆心坐标是200,200 context.arc(this.convert_length(200), this.convert_length(200), r, 0, deg); context.setLineWidth(12); context.setStrokeStyle('#56B37F'); context.stroke(); // 辅助函数,用于转换小程序中的rpx convert_length(length) { return Math.round(wx.getSystemInfoSync().windowWidth * length / 750); } [图片] 似乎完成了一大部分,先自测看看不是满圆的情况是啥样子,比如现在剩余车位是120个 [图片] 因为圆弧函数arc默认的起点在3点钟方向,而设计想要的圆弧的起点从12点钟方向开始,现在这样是没法达到预期效果。是不是可以使用css让canvas自己旋转-90deg就好了呢?于是我在上面的canvas样式中新增以下规则: .canvas{ transform: rotate(-90deg); } 但是在真机上并不起作用,于是我把新增的样式放到包裹canvas的外层元素上,发现外层元素已经旋转,可是圆弧还是从3点钟方向开始的,唯一能解释这个现象的是官方说:小程序中的canvas使用的是原生组件,所以这样设置css并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图片] 所以必须要在canvas画图的时候把坐标原点移动到弧形圆心,并且在画布内旋转-90deg [图片] // 更换原点 context.translate(this.convert_length(200), this.convert_length(200)); // arc原点默认为3点钟方向,需要调整到12点 context.rotate(-90 * Math.PI / 180); // 需要注意的是,原点变换之后圆弧arc原点也变成了0,0 真机预览效果达成预期 [图片] 接下来添加环形渐变效果,但是canvas原本提供的渐变类型只有两种: 1、LinearGradient线性渐变 [图片] 2、CircularGradient圆形渐变 [图片] 两种渐变中离设计效果最近的是线性渐变,至于为什么能够形成似乎是随圆形弧度增加而颜色变深的效果也只是控制坐标开始和结束的坐标位置罢了 const grd = context.createLinearGradient(0, 0, 100, 90); grd.addColorStop(0, '#56B37F'); grd.addColorStop(1, '#c0e674'); // 画渐变曲线 context.beginPath(); context.arc(0, 0, r, 0, deg); context.setLineWidth(12); context.setStrokeStyle(grd); context.stroke(); 来看一下真机预览效果: [图片] 非常棒,最后就剩下跟随进度条的纽扣效果了 [图片] 根据三角函数,已知三角形夹角根据公式radian = 2*Math.PI/360*deg,再利用cos和sin函数可以x、y,从而计算出纽扣在各部分半圆的坐标 const mathDeg = ((remain/total).toFixed(2))*360; // 计算弧度 let radian = ''; // 圆圈半径 const r = +this.convert_length(170); // 三角函数cos=y/r,sin=x/r,分别得到小点的x、y坐标 let x = 0; let y = 0; if (mathDeg <= 90) { // 求弧度 radian = 2*Math.PI/360*mathDeg; x = Math.round(Math.cos(radian)*r); y = Math.round(Math.sin(radian)*r); } else if (mathDeg > 90 && mathDeg <= 180) { // 求弧度 radian = 2*Math.PI/360*(180 - mathDeg); x = -Math.round(Math.cos(radian)*r); y = Math.round(Math.sin(radian)*r); } else if (mathDeg > 180 && mathDeg <= 270) { // 求弧度 radian = 2*Math.PI/360*(mathDeg - 180); x = -Math.round(Math.cos(radian)*r); y = -Math.round(Math.sin(radian)*r); } else{ // 求弧度 radian = 2*Math.PI/360*(360 - mathDeg); x = Math.round(Math.cos(radian)*r); y = -Math.round(Math.sin(radian)*r); } [图片] 有了纽扣的圆形坐标,最后一步就是按照设计绘制样式了 // 画纽扣 context.beginPath(); context.arc(x, y, this.convert_length(24), 0, 2 * Math.PI); context.setFillStyle('#ffffff'); context.setShadow(0, 0, this.convert_length(10), 'rgba(86,179,127,0.5)'); context.fill(); // 画绿点 context.beginPath(); context.arc(x, y, this.convert_length(12), 0, 2 * Math.PI); context.setFillStyle('#56B37F'); context.fill(); 来看一下最终效果 [图片] 最后我重新review了整个代码逻辑,并且已经将代码开源到https://github.com/lucaszhu2zgf/mp-progress,欢迎大家使用
2020-05-27 - 2021-03-19